 
            
尊敬的黄主席、余院长,各位教育同仁:
大家上午好!
黄主席方才的讲话,既点透了教育与产业共生的本质,更饱含对实干人才的殷切期待,让我深受触动。今天这样一个关乎产教未来的场合,我也卸下文稿束缚,用最真诚的思考与大家交流。
我与余院长是人民大学校友,更是教育路上的同行者。过去20年,我始终关注着他投身培黎事业的每一步,这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而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对“实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度绑定的坚守。多年来,我们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今天,我既以校友身份为他的坚守自豪,更以培黎学院理事的身份,想和大家聊聊培黎精神背后,那份关乎中国教育未来的深层价值。
在我看来,余院长深耕的培黎事业,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对“家国责任”的践行。80年前,培黎诞生于国家救亡图存的艰难岁月,它没有追逐“精英教育”的虚名,而是把目光投向失业者、难民、妇女与儿童——这些最需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群体。用“教一门手艺、救一个家庭、强一份国力”的朴素逻辑,为国家保住了“实干的火种”,这份“教育为民生、为家国”的底色,正是教育最该有的模样。
多年来,培黎学院在不断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为国家、为未来培育实用人才的精神,关注普通家庭、普通孩子,助力他们走向成功。本质上,它一直在做一件更重要的事——让教育回归“服务人民、服务产业、服务国家”的本源,让每个普通人都能通过实干成为国家发展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余院长与培黎这20年的坚持,靠的正是这份“心系国家需求、助力普通学生成长”的家国理念,而这种精神,不仅穿透了80年时光,也将引领未来,成为当下教育的风向标。
我从事创业教育15年,累计培育了10多万中国创业者,也见证了无数企业的起落沉浮,这让我对“人才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们常把创业者分为“天派”与“地派”,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价值逻辑的碰撞:“天派”是精英创业者,他们往往追风口、随资本,讲的是“颠覆式概念”,但大多因“不落地”而折戟沉沙;而“地派”创业者是普通青年、普通创业者,他们则扎根中国真实产业,聚焦三四线城市的需求,看似“不耀眼”,却能在经济波动中站稳脚跟。
我们培养的20多家上市公司创始人,没有一个是靠“风口”起家,全是深耕产业的“地派”。他们懂技术、懂市场、懂产业痛点,能抵御资本退潮、技术迭代的冲击。这背后藏着一个真相:中国经济的根基,从不是靠“概念”撑起来的,而是靠无数立足产业的实干者;中国未来的发展,也绝不是靠少数精英,而是靠千千万万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普通人。而我们做创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在守护这份“实干根基”。
再看当下的人才困境,核心是教育与产业的“严重脱节”。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人焦虑“机器取代人”,但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焦虑的是“有人才却用不上”:一边是大量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抱怨“怀才不遇”;一边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小企业招不到人,愁“活没人干”。问题的根源,是教育导向走偏了——不少学校把“培养理论人才”当成目标,教的是脱离产业的知识,养的是“眼高手低”的心态,导致学生走出校门,既看不懂产业需求,又放不下“精英架子”。
反观我们创业黑马的团队,不少来自三本、大专院校的员工,没有“名校包袱”,肯沉下心学技术、做实事,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甚至成长为中层骨干;而部分名校毕业生,空有理论却不愿落地,最终难以留存。这不是“学历高低”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向”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呼吁:我们这些做企业、做教育的人,不能再“各守一方”。企业不能只抱怨“没人用”,要主动传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不能只埋头“教知识”,要抬头看“产业缺什么样的技能”。而培黎国际产教联盟的成立,恰恰为打破这种“脱节”提供了平台——它让学校与企业站在一起,让教育与产业绑在一起。
基于这份思考,我也决心在联盟中尽自己的一份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最后,我想再次向余院长致敬,向培黎精神致敬。它告诉我们,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少数人”,而是“成就大多数人”;不是“追逐虚高的概念”,而是“解决真实的问题”。也期待与在座各位同仁一道,守护这份“实干初心”,让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实干引擎”。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