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职成教育工作思路和计划要点

日期:2017-02-25 浏览:7358

2017年职成教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统筹资源、协同创新、高端培养、开放共享”工作思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加强政治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改革方向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职成院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四个意识”,把干部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国家和首都的重大发展战略上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结合职成教育特点,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把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作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树立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困境和难题的思路,凝心聚力,共同开创北京职成教事业的新局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集聚发展智慧,加快转型步伐,服务发展需求

全市职成教干部教师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围绕生源下降及外省招生的限制,寻找学校的发展力和生存力;要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要围绕新技术的革命,加快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前瞻性的思想理念明确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增强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意识,逐步从等待改革、被迫改革、观望改革向适应改革、主动改革、推进改革迈进,努力提升职业院校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三、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着力调整首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引导职业院校向“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结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求,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引导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办学特色不突出的学校转型、调整或退出,支持其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建设若干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院校和一批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促进职普教育融通、职继教育衔接、职社教育协同发展。

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职业院校转型发展,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办学资源开展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发挥职业院校办学优势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开展公益性市民培训,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培训需求,开展市民素质提升、市民职业体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村技术人员再培训;开展职业院校服务社区和驻区单位培训活动,开设社区教育课程,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通道,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稳步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总结两年来贯通培养试验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招生录取、学籍管理、生均经费、升学转段、出国访学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贯通培养试验的过程跟踪和质量监测,指导学校加快制定升学转段标准,以及对接国外院校的语言和专业标准。持续推进“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验,稳步扩大试验范围和规模,深化“五年一贯制”高职改革,打造 “3+2”项目示范点,开展专项检查。引导改革试验项目的专业设置,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培养方案强化整体设计、系统培养和贯通实施。

(四)引导职业院校跨区域多种合作,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遵照“点线面团”合作发展的方式,加快京冀职业院校的精准对接,依据“服务产业转移、服务精准扶贫、服务冬奥会”的原则,发挥京冀两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或强弱帮扶的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北京10个职教集团、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等组织的作用,开展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办学试验,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

四、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

(一)加大调研力度,结合人才需求,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结合北京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与管理、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互联网融合创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撤并、改造、发展、加强、合作等方式,本着“五个一批”的原则,统筹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倡导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化错位发展,引导职业院校新增互联网+、文化创意、城市交通、网络安全、社会管理、学前教育、养老护理、冰雪运动等专业,扩大对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探索专业随北京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和专业预警制度,对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一向社会发布。

(二)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支持职业院校特色发展,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校企融合”育人模式改革,梳理和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实现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国际通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继续在7所职业院校开展汽车维修专业胡格教育模式改革,并尝试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专业扩大胡格教育模式改革的试验,强化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

(三)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全过程,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与生产一线真实应用和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的优质品牌课程,遴选一批市级精品课程。继续开展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统一抽测。

(四)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和诊断,倡导“有趣、有用、有效”的课堂教学。

组织专家深入全市高职院校课堂,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诊断,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高度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激发课堂教和学的活力,倡导“有趣、有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标准,提高教师教学改革能力和教学水平。发挥好北京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制定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政策,做好北京中、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

(五)加强智慧校园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加强职业院校校园网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全市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为抓手,大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市、区、校三级赛事体系,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六)做好北京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工作。

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全面总结和凝练四年来北京职业教育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实践成果,开展全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以此为契机,加强对获评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宣传与推广,带动各职业院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五、充分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大力提升职业院校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一)开展京津冀职业院校校长领导力研修班,提升校长和管理人员办学治校能力。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借鉴企业管理和运营经验,面向京津冀开展职业院校校长领导力培训,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学校组织管理者的变革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维,增强职业院校校长的自身影响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经营能力,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服务和执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二)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师资队伍培训,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以“京学网”为依托,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加强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三)深入推动职教集团建设,全面深化校企深度融合。

对接北京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需要,筹备组建文化艺术职教集团和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教集团。从驻京企业中遴选一批“北京市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创新创业。支持开展校企招生、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深度融合。以政府授权委托、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专业教师培训、兼职教师选聘、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组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打造和输出北京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多种形式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计划地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师资培训、教育评价、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聘请境外优秀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选拔一批优秀职业院校学生到德国、美国等境外职业院校访学以及赴知名企业实习,广泛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境外访学,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联合大型企业共同开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相关活动。

(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特色优势,开展对口省份的智力支持和精准扶贫。

发挥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针对对口支援省份和地区实施“教育+产业”精准扶贫。帮扶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规章制度,提高学校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管理人员相互派遣挂职锻炼,开展职业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帮扶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新专业调研论证,制定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研究制定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帮扶校企深度合作,利用成熟的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共同开发校企合作项目,配合产业发展和当地劳务输出,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就业示范基地、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帮扶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京学网”等远程教育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互联网+等方式,全面开展教师培训、专题讲座、远程授课;开发移动互联网交互平台,让学校之间、院系之间、教师之间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市属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作用,实施引智帮扶工程,精准帮扶北京远郊区20个低收入村确定符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实现增收致富

六、以学生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落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

指导各中等职业学校认真落实《关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生素质提升的工作计划,继续推进中职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创建工作,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加快制定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标准,积极推进试点工作。

(二)健全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比赛管理制度,组织好各项技能比赛。

完善技术技能比赛制度建设,强化技能比赛的普惠性,拓展比赛专业覆盖面,组织动员更多职业院校和学生参赛。强调比赛过程,注重培养和提升参赛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注重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组织专家、教师以大赛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融入到教学、实训之中。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比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实现技能比赛面向中小学生、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和市民开放。

(三)全面开展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和模式,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培训力度,建设北京市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与大型企业联合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

(四)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学籍、就业等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学籍管理系统。

加强对职业院校招生工作的指导,严格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3+2”中高职衔接及成人中专招生政策,加强对转学、转专业等学籍管理,全面开展学籍管理软件培训,严格招生工作纪律。

七、全面落实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提质升级

(一)加快推进学习型示范区和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学习型示范城区建设,在原有的五个示范区基础上,促进1—2个区筹备建成示范区。指导各区加快本区域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建设,制定北京市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标准,建成并评选出30市级“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开展示范性学习型组织评选,带动各级各类组织创新发展

(二)加快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和学分银行建设。

依托北京开放大学建设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京学网”,努力将“京学网”打造成资源丰富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公益性的开放学习服务。开展北京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试验,为50万市民建立学习档案,提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服务。

(三)创新培训手段和方式,全面开展企业职工、新型职业农民和学习指导师培训。

开展15个市级职工继续教育基地认定工作,引导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机构面向企业开展多种类型的职工继续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开展20个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认定工作,开展文化助乡活动,实施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和农民教育课程改革。继续组织60名“学习指导师”的培训,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储备培训人才。

(四)继续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

创新学习型城市建设模式,加大已有创建成果的宣传,搭建区际间交流和借鉴的平台,完成8个区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挖掘典型案例和特色项目,扩大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推广和宣传。

(五)加快涉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深化老年教育和涉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训的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方案,开发教学软件,制作微课视频,编制老年教材,满足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老龄化社会对涉老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鼓励各区和职业院校兴办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驿站,增设养老涉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学院(校),举办国际老年教育创新发展论坛。

八、加强内外部环境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

(一)加强内部工作协调,发挥直属单位和社会团体作用,搭建相互协作工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益。

发挥职成处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系统作用,建设职成教育信息管理客户端(职成教APP),利用互联网的智能化和便捷性,通过手机终端开展职成教育的信息发布、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等业务。精简文件会议和活动,厉行勤俭节约,调控好各项目经费的支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检查落实,提升职成处整体工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市职教学会、市成教学会、教科院职成所、职成教研中心、首都学习型城市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与相关委办局和各区政府的沟通与支持,攻坚克难,破解职成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二)加强外部环境建设,营造舆论氛围,借助外力宣传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主动策划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大型活动、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支持和关心职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月”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通过开放校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市民和学生进入校园体验职业教育。选取市民关注度较高的职、成教育改革项目通过新闻媒体深度报导。通过“工匠的摇篮”“非常向上”等栏目,着力宣传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办学特色,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特色案例,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成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